1. 保障實驗數據的準確性和可靠性 代表性:樣品能否真實反映整體體系,是數據有效的前提。如果取樣不均勻或隨意,結果無法代表整體,容易造成誤判或錯漏。 均勻性:取樣方法是否合理影響測定物質成分的一致性,避免“就一點點”或“只取上面”的片面情況。 污染與干擾:科學的取樣可防止引入雜質或二次污染,確保實驗數據來源純凈。 2. 反映物質的實際狀態 在動態體系(如反應過程、混合液體)中,合理取樣可以動態反映物質的轉化、濃度變化與反應進程。 能夠按需、按時、按點采集樣品,有助于追蹤反應速率、工藝節點、質量控制等。 3. 保證實驗的可重復性和科學性 實驗可重復的基礎是每次取樣一致。 標準化采樣操作(如溶液充分攪拌后采樣、分層樣品需分層采集等),保證同行重復實驗時結果一致。 系統化記錄采樣時間、位置、環境、器具等,提高實驗的科學性。 4. 滿足后續分析需求 化學分析(色譜、光譜、滴定等)對樣品量、狀態有明確要求。 是否能獲得足夠量且適宜形態的樣品,影響能否完成各種測試,比如微量分析對最小樣品量要求苛刻。 5. 避免資源浪費和實驗風險 合理采樣能在保證樣品足夠的情況下,最大限度減少試劑和材料的消耗。 采樣失誤可能導致整個實驗失敗,樣品不能再生,損失資源與時間。 部分取樣涉及危險操作(如有毒/高溫體系),規范采樣防止安全事故。 |